隈研吾栃木三部曲,最後一部曲我們來到距離那須歷史探訪館不遠的石之美術館。美術館以那須山所噴發的蘆野石建造,改建自大正時期留存的石製倉庫,2001年獲義大利「世界石造建築獎」,是日本建築首例。
石之美術館的委託來自當地產售蘆野石的白井伸雄先生。當時白井先生因緣際會買下一座當地農協所有,全由蘆野石推砌而成的舊米倉(建於大正時期),突然覺得不如將這裡改建為蘆野石美術館。找上隈研吾後,隈研吾單純覺得「依照委託人提供的有限預算(約5千萬日幣),大概只要改造倉庫的內部就是。」
沒想到這裡成為隈研吾建築設計生涯重要轉機之一。他曾在訪問中提及「像條件這麼苛刻的案子非常少」,但白井先生的一席話深深打動他:「我知道我能提供的預算真的不多,但我收藏的石材,你儘管用;還有很有經驗的石材工匠(70歲左右)可免費諮詢,任何東西都能委託他們做。你慢慢來,我沒有有完工時間的壓力。」
隈研吾也很真誠說:「在這個案子之前,我對石材敬而遠之。」以前他覺得石材建築給人虛假的意象,例如在混凝土外貼上薄薄的一層石片,就會給人這種感覺。所以他們沒有用這種方法,而是直接讓石頭本身來產生真實感,石之美術館就在這個理念下誕生。
預算不足讓這個案子在石材運用上十分卓越外,也因此跟周圍環境的搭配產生非凡效果。隈研吾的書裡曾寫到,這案子從開始就缺經費。如果資金夠的話,面對道路這面就會封起來,2邊的牆也因為預算之故被刪除,導致無法遮住民家的2樓。但在建造的過程中,反而發現其實這樣的設計也不錯。人們常說「美麗的借景」,即使不美的景物,只要給予輔助線,也可以成為秀麗的景緻。
隈研吾跟石匠們打造出「石格子(長條狀石塊排列而砌成的石牆)」與「透明石壁」。他們嘗試在一整面石牆裡抽掉1/3的石塊,如此,不僅光線能從開孔處撒入,風也同時可穿牆而入,保持室內的通風,減少空調設備的成本。
如果有不得不需要把孔洞封閉之處,則透過工匠的技術,將廢棄大理石磨成0.6公分的薄片,取代玻璃鑲嵌在孔洞中。穿過大理石薄片的光線,就像穿透日本和紙拉門一般,讓室內光線更加柔和。
兩座石造倉庫的內部都是用新、舊木材搭配,圍繞整體空間。和廣重美術館的輕量感相對照,之後的「隈研吾流」,也許就是從這裡開始衍生。
這裡也透過展示讓參觀者可以了解蘆野石、白河石(福島)的形成狀況,地質、地層、石頭的挖掘,還有加工等過程。
在展示室旁的茶室,是日本第一座由石頭建成的茶室,佔地約四張榻榻米大小,四周均由粗獷的巨石塊及變色的石柱圍起。地板上的日式圍爐(いろり)與榻榻米之間,由石材隔開;透光的天井由大理石薄片構成。
館中井然有序的石砌與水池,從不同的角度看,散發出不同的美感。
迎賓大廳也是紀念品販賣處。
我在這裡帶回2片蘆野石杯墊。
透光、映水、穿風正是隈研吾所主張,回歸自然、融入環境的負建築。Stone Plaza石之美術館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件藝術品,也難怪成為建築界人士必訪,以及日本諸多時尚雜誌取景地。
Stone Plaza石之美術館
栃木県那須郡那須町芦野2717-5
http://www.stone-plaza.com/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